var ishttp = .href.substr(0, 5) == "http" ? "true": "false";var playerParas = {divId: "myFlash",/*播放器容器id,必填项*/w: 1000,/*播放器宽度,必填项*/h: 563,/*播放器高度,必填项*/t: "news",/*台名称,比如news,sports,tv等,必填项*/videoCenterId: "d8745d3d36ee4445a912927537f7c968",/*视频生产中心guid,必填项*/br: "",/*设置默认码率*/id: "null",/*可填null,必填项*/videoId: "VIDE100215108600",/*视频集id*/url: "",/*视频页面url,如http://tv.cntv.cn/video/C18472/a28126e5e0424a44af6a9bc4c5a47742*/articleId: "",/*文章id*/filePath: "",/*文件路径*/sysSource: "",/*视频来源*/channelId: "",/*可为空*/scheduleId: "C18472000001",/*关键字*/isLogin: "",/*用户中心相关,是否登录*/userId: "C18472000001",/*用户中心相关,用户登录id*/isDefaultPreImage: "true",/*是否默认从vdn取图,非自动播放情况下才有效*/isAutoPlay: "true",/*是否自动播放,只有false为不自动播放,其它值为自动播放*/posterImg: "",/*播放器前贴图片*/isAudio: "false",/*是否是音频播放器,为true表示是音频,false表示是视频*/ishttp: ishttp,/*是否http视频,true是,false不是*/wmode: "opaque",/*flash播放器的窗口模式,默认为opaque*/wideMode: "normal",/*flash播放器的窗口模式,默认为opaque*/setupOn: "false", /*是否显示设置按钮,默认为false*/playerType : "vod_h5",/*播放器类型,vod_h5表示H5播放器*/ drm : "true",/*H5-DRM*/ isLeftBottom: "true", /*播放按钮是否在播放器左下角,为true表示是,false表示播放按钮在播放器中间*/webFullScreenOn: "false",/*是否显示全屏按钮,默认true表示显示*/language: "",/*语言,默认中文,en表示英语*/h5:{userRecordEnabled:false}};createVodPlayer(playerParas);暑期临近,已经有不少青少年朋友开始安排自己的假期旅行。如果你想分析关于恐龙的历史和背后的故事,可以考虑去一些以恐龙等史前动物为主题的博物馆。 保定自然博物馆不仅陈列着世界唯一的中华猛龙骨架,以及“中国第一龙” 许氏禄丰龙等众多珍稀化石,还借助科技手段,让观众穿越回亿万年前的恐龙时代。 走进博物馆 感受恐龙化石里的中国故事 走进保定自然博物馆的恐龙展厅,仿佛穿越回侏罗纪时代。一具董氏中华猛龙骨架化石静静伫立在玻璃展柜里。 它体长约7.6米、高度近3米,生活在距今约1.66亿至1.57亿年的侏罗纪中晚期,是当时陆地上体型最大的捕食者之一。科研家耗时两年才让这具化石从坚硬的岩层中 “破石而出”。 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副馆长 赵祺:董氏中华猛龙是我们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件标本发现于中国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将军庙地区,它是董氏中华猛龙的模式标本,也是全世界唯一的中华猛龙骨架标本。它从头到尾的骨骼当中,只有尾部以及前肢有少量缺失,其他部分都非常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这种大型的肉食型恐龙,保存度这么完整的,在全世界非常罕见。 在展厅的另一侧,一具朴素的骨架则见证了中国恐龙研究的起点。这具化石是1941年,杨钟健院士等人在云南禄丰发现的,并将其命名为“许氏禄丰龙”,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它的发现极大地鼓舞了国人的士气,让世界听到中国科研界的声音。 这座博物馆中保存的恐龙化石,顺利获得深入研究后,科研家们发现了很多隐藏在背后的故事,鹦鹉嘴龙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副馆长 赵祺:鹦鹉嘴龙是一种小型的植食性恐龙,发现的个体数量特别多,它也许是世界上发现个体数量最多的一种恐龙。同时,它也是研究非常深入的一种恐龙,科研家称之为教科书式的恐龙。科研家顺利获得研究鹦鹉嘴龙的化石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科研问题。比如,我们发现有一窝鹦鹉嘴龙被火山泥流迅速掩埋。这一窝有六只恐龙,其中五只是两岁,还有一只是三岁。不仅证明了鹦鹉嘴龙在幼年个体的时候,是群居的,同时还证明了它是不同年龄段的幼年个体群居。这种群居行为,可以有效降低被捕食的概率。 在博物馆的化石修复体验区,观众还可以亲手修复化石,沉浸式体验古生物学家的日常科研工作。5D影院、飞行影院、AR眼镜等众多先进数字技术的应用也成了博物馆的“流量密码”,可以让观众顺利获得科技手段穿越上亿年时光。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恐龙物种 最多的国家 1902年,中国最早的恐龙化石在黑龙江被发现,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科研人员在云南禄丰有了大量的发现,围绕恐龙的科研研究也陆续展开。如今,我国已开展成为世界上发现恐龙物种最多的国家。 走进中国科研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标本馆,这里收藏有“从鱼到人”的各类标本46万余件,馆藏量在世界同类研究组织中位居前列,其中恐龙化石的模式标本数量为全国之最。 中国科研院院士 中国科研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 徐星:我们标本馆应该是亚洲最大的收藏脊椎动物化石的馆。这件化石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的时候,在辽宁西部采集发现的。我们国家第一次发现带羽毛的恐龙化石,帮助我们分析恐龙怎样变成鸟类给予了证据。 徐星介绍,要想分析地球生命的演化历史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过程,我们就需要顺利获得一件件化石标本来复原这段历史。例如鸟类的起源,或者恐龙是怎样从陆地飞向蓝天的,顺利获得馆藏的近鸟龙标本,科研人员就可以重现这段历史。这些研究工作既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当今的这个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又对我们认知地球,以及思考怎样面向未来都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研院院士 中国科研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 徐星:顺利获得这样的研究,我确实有一种深刻的体会。我们国家地大物博,从恐龙化石研究来讲,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地方。全国除了少数省市没有恐龙化石发现以外,其他绝大多数省市都有恐龙化石的发现。这些化石的发现,最终导致了300多个恐龙新物种的诞生,让我们国家成了发现恐龙物种数量世界最多的国家。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恐龙化石的研究者感到非常自豪。 给恐龙起“中国名” 作为一名从事恐龙化石研究30余年的科研人员,中国科研院院士徐星20多年来不断在努力有助于以中文来命名新发现的恐龙物种,这一行动让更多恐龙新物种融入了中华文化元素。 中国科研院院士 中国科研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 徐星:我们给恐龙包括其他的一些脊椎动物命名,传统上有一套规范,我们叫拉丁学名。所有的名字都要用拉丁字母,而且要把它拉丁化。但是后来我们觉得在中国发现的恐龙为什么不能用中文来命名呢,这样更能体现它的地域特色。所以在2004年,我们就尝试直接用中文命名恐龙。 徐星介绍,他们团队2004年用中文命名的恐龙新物种名叫“寐龙”,这是一种在中国发现的小型兽脚类恐龙的化石,当年发现这具恐龙化石的时候,恐龙处于一种睡姿状态,而寐在中文里正是代表睡眠的意思,“寐龙”因此得名。之后,他们又相继命名了例如帝龙、隐龙、敖闰龙、奇翼龙、彩虹龙、鸳鸯龙和华夏胄龙等中文名的恐龙。到现在为止,直接使用中文命名的恐龙物种数量已达40余种。 中国科研院院士 中国科研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 徐星:大家一读这样的名字就知道它来自中国,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展现了我们国家的恐龙化石非常丰富。科研研究当中,我想它也可以融入文化的元素,让大家更多地分析我们的国家,分析不同的区域。体现了科研与文化交融一个非常好的尝试。 (总台央视记者 帅俊全 褚尔嘉 王帅 河北台 保定台)